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国家级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2021-06-22 00:30:23 来源:质量考评处 作者: 浏览量:1265

分享至手机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湘教发〔201838

各高职高专院校:

近年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高职教学标准体系不够健全、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学改革欠缺系统性等原因,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现就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和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充分发掘和运用各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力实施湖南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强化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育人氛围,培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学校要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劳动课,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方法,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打造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学生专业实践、劳动实践和校园文化熏陶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追求精湛技艺、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为造就芙蓉工匠新生代奠定坚实基础。

 二、着力提升院校治理能力

(四)落实办学自主权。全面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意见》要求,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重点推进专业设置、进人用人、职称评聘、薪酬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贯彻落实学校章程。扎实推进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高校章程实施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落实,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推进校院(系)二级管理综合改革,突出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落实教学院(系)部的教学主体地位。坚持教授治学,切实发挥好学术组织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考核标准制(修)订、教学科研规划编制、教师评聘和学术成果认定等学术事务中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作用。

(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制定教学管理队伍培养培训计划,重点加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决策力、执行力、信息化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管理手段,大力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创新。关注教学管理人员成长,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任职条件和职责要求,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三、推进特色专业体系建设

(七)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制定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建立行业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和响应机制,加强专业布局现状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健全学校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完善专业设置制度与流程,制定专业设置基本条件标准,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八)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倡议,以及湖南省"一带一部”"1274行动计划等重大发展战略,立足学校办学基础、行业优势和区域特色,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重点建设服务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群,探索以群建院(系)的管理机制,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群内专业充分共享、各具特色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特色专业体系。

(九)推进"双一流”建设。以技术技能先进、服务能力卓越、产教深度融合、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职"双一流建设。重点打造一批与区域行业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行业公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群。以一流特色专业群为引领,建设一流高职院校。每所学校重点建设1-3个专业群,省级重点支持建设120个一流特色专业群。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支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建立地方、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专业联盟、产业学院等,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协同开展核心工艺、关键技术与人才培养创新。实施"湖南省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培育遴选100名产教融合领军人才、1000名产业教授(导师)、10000名芙蓉工匠和技术能手。

(十一)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多样化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校企共建专业、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同编制专业发展规划、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与考核标准,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育教学,合作开展各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式,推进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十二)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紧贴企业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探索和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俱乐部制、会员制、兴趣小组等组织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

(十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坚持应用驱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智慧校园。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主要环节的智能终端,建立智能化管理平台和资源汇聚平台,强化关键事务全过程、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和各种资源分类汇集、分层共享。对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智慧教室、智慧课堂、智慧车间、仿真实训基地、智慧图书馆等。依托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五、强化课程改革与建设

(十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以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本位,以专业自身发展规律为基本遵循,确立需求导向、全面发展、能力递进的课程观。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分析,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融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职业标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引领,按照群内专业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基本思路调整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十五)加强优质课程建设。依据行业企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业态等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重点打造一批专业核心课、公共文化课、专业群共享课。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发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建立省、校二级优质精品课程推荐、遴选、评定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引入优质精品课程资源,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实施优质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到2022年,遴选建设100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000门省级优质精品课程。

(十六)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党委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校领导主责、教务部门和二级学院(系)具体负责的课程管理体系。建立课程审核、评估、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建立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推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每门专业课至少有2-3名主讲教师,每位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至少能主讲2-3门专业课。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完善教材遴选、使用和质量监控机制。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善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方式,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比武、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行业、企业专家评教等活动,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满意课堂等示范课堂。

 六、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十七)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切实加强师德师风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的首要依据。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十八)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学校要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分专业制定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标准和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切实推进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实践时间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6个月或每两年不少于2个月。将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效果纳入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鼓励和引导教师获取行业企业相关技术资格或从业证书,参与行业企业标准制定工作,实时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

(十九)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制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建立教师五年一轮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先进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和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建立教学研究长效机制,重点围绕课程教学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省级每年立项一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相关项目研究。开展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

(二十)提升科研工作能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条件和科研服务,鼓励教师紧跟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开发与研究水平。省级继续实施自然科学基金科教联合项目,建立专任教师访学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访学,提升教师科研开发能力和服务行业企业水平。取得科研开发成果的教师可合理获得科研开发报酬,不纳入学校绩效总额。

(二十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学校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领军人才、专业(群)/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和认定标准,积极引导教师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推进教师职业成长。每个专业(群)重点培育1-2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领军人才。探索设置流动教师岗位,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充实兼职教师库。打造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教学团队。省级培养认定一批专业(群)/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遴选认定一批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七、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十二)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素质训导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遴选建设一批省级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切实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服务教学、科研、教师实践、培训等功能。遴选认定一批省级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基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十三)规范顶岗实习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有关规定,充分发挥顶岗实习教学功能,强化专业对口实习,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大力推进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和安全信息通报制度,保障顶岗实习教学秩序,维护好校企合作关系。制订顶岗实习具体考核标准,落实顶岗实习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顶岗实习档案管理制度。规范顶岗实习经费管理,严禁以任何形式截留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获得的劳动报酬。

 八、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二十四)强化教学标准建设。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对接国家产业发展趋势,依据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推广落实国家标准。建立省级标准体系,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引进吸收行业企业岗位标准,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标准,加强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标准的对标工作。建立毕业标准和行业企业资格证书融通制度,推行"1+X”证书制度。遴选认定一批省级优质教学标准,推动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考核标准、课程标准和毕业设计标准。

(二十五)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省、校两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专业办学质量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完善省、校两级专业技能考核、毕业设计抽查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等制度,将结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学校所有专业须向社会公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以及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题库,并实时更新。认真研究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探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展示活动,接受用人单位、家长等社会多方的监督和评价。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二十六)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完善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机制,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做好学校内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应用,发挥状态数据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教学诊改工作与教学视导工作相结合,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九、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七)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对接湖南千亿级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扩大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组织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和联合攻关工作,使学校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让学校成为行业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和地方经济发展智库。鼓励与支持师生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发挥学校专业和资源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二十八)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入开展校村合作、校镇合作、校县合作,着力打造"专业支撑+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特色乡村振兴模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种、养、加工、营销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培训,提升新型农民职业能力,打造农业湘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积极支持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活动,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方式,促进贫困学生就业。

(二十九)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方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优势,积极面向企业、社区等开展各类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和文化教育活动,使学校逐步成为区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文体活动中心。

 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配合湖湘企业"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探索在海外设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招收留学生、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工作。鼓励师生走出去,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认证体系,专业课程标准和其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专业技术、教学标准、认证体系等教育资源走出国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湖南省教育厅

                    20181229

 文件下载:湘教发〔2018〕38号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编辑】质量考评处负责人

最新动态

联系地址:湖南省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元东路1319号

邮政编码 :410100

联系电话:0731-86880988(院党政办)0731-86880668(招生电话)0731-86840656(就业电话)

版权所有: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技术支持:中人社传媒湘ICP备案号:17021377号-2湘教:QS4_201311_010048